公益时报:王振耀辞官与李连杰的雄心
2010年6月29日 作者:
《公益时报》2010年6月29日(记者:徐辉) 编者按: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成立后,第一时间,媒体把关注焦点集中在了刚刚履新的王振耀院长身上。相关报道纷至沓来。在这一片热闹背后,一个关键人物——李连杰,则显得有些低调。公益研究院成立后,除了继续宣扬自己的慈善理念,关于研究院本身,关于未来壹基金的发展大计,李连杰鲜有发声。而一向敢言的王振耀,在谈到李连杰时,话语亦有所保留。从挂靠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下的“二级基金”,到非公募基金会,再到公益研究院——或许,在李连杰的慈善版图中,公益研究院只是拼图中的一块。而接下来会是什么呢?
从2006年底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合作,在北京成立一个没有法人资格的“壹基金计划”,到2008年在上海成立一个独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李连杰带着他的壹基金团队一路在公益领域大刀阔斧地前行,力求改变中国公益界的版图。
而据了解,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的公募基金会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所以,更多的业内人士愿意将壹基金与北师大,拉着前政府官员和企业界的精英人士一起合作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看作是李连杰为成立公募基金会所做的前期准备。
看来,李连杰在公益界的“雄心”,早已经不是秘密……
6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下称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大学与公益组织联合发起成立的,专门从事公益理论研究、公益人才培养与公益政策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
公益研究院聘请了长期主管全国慈善捐赠工作的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王振耀博士担任院长,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担任理事长。
公益界的“黄埔军校”
且不说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拉来了民政部原主管慈善工作的王振耀司长,来担任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院长,仔细看看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咨询委员会”的名单,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团队过去几年在公益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及对中国公益界现状的把握能力便可见一斑。
在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名单中的“学术”、“公益组织”的类别里,咨询委员们或者是公益学术界中的知名人物,或者是优秀NGO的领导人“咨询委员会”将公益圈子内的优秀人物悉数收进。
当然也许还是因为中国公益的这个圈子太小的原因,记者发现在壹基金所邀请的这数十个优秀的咨询委员中,没有一个是记者不认识或者是记者认为名不符实的。
而对于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本身,李连杰期望能够将其打造成公益领域的“黄埔军校”:在研究院的推动下,能够使中国的公益事业专业、透明和可持续的发展,并把简简单单的一点爱心上升为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北师大一方也为壹基金研究院成立花费了很多心思。“壹基金公益研究院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筹备。”北师大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席刘川生教授说,成立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是探索高校和社会合作的一种尝试。刘川生教授被聘为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名誉理事长。
刘川生教授介绍,研究院将以开展公益研究,传播公益理论,培养公益人才,提供公益服务,推动公益实践为己任。通过品质的创新,搭建共融的合作平台,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推动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服务,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我们敬佩所有企业家朋友的远见和共识,我们加入同一个队伍,为的是同一个信念,同一个追求,就是让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
公募基金会的前奏?
王振耀对壹基金向来有很高的评价,曾在公开场合称“壹基金确实成了我们全球华人为之骄傲的一个NGO。”所以王振耀接受李连杰的邀请,答应担任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的职位,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一个选择。
“我接过研究院院长的聘书绝不仅仅标志着我在全国公益领域的一个新使命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在公益界鼎立支持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型的研究机构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的变化。”王振耀在讲述这番话时虽然神态稍显疲惫,但话语仍然高亢:“公益界的同仁们终于有了一个向公益事业提供综合性研究服务的新型学术支持机构,如果更通俗一些说,就是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学术研究的秘书处。”
对于王振耀的“转身”,外界或言“下台”,或言“上岸”,而对于业内人士而言,无论王振耀是“下台”或者“上岸”,所最终关心的是他能否适应“院长”这样一个角色,在对李连杰,及对以商界精英所组成的理事会负责情况下,担负起院长的职责。
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已经被各方人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但是也有业内人士猜测,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在承载着新闻发布会所公布的职能的同时,恐怕也是李连杰正式申请注册成立“壹基金公募基金会”的前奏,或者是正式进行注册前的一次“热身”或者“铺垫”。
这种猜测不是没有道理。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理事会的成员中,马云、马化腾、马蔚华、王石、冯仑这些商界的精英们均是理事会的成员。而据媒体所报道的筹备中的“壹基金公募基金会”的治理架构中,王石担任壹基金公募基金会筹备委员会主席,马云、马化腾、马蔚华、冯仑也是基金会理事会的常务理事。
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所设的两位监事:《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的社长刘东华和《英才》杂志社社长宋立新,也是筹备中的壹基金公募基金会的监事会成员。
公益领域的“淘宝”
看来,李连杰真的准备带着他的壹基金团队“上市”了。从2005年到现在,李连杰在公益领域经历了从摸索着独自前行的“个体户”阶段,到带着他的壹基金团队走入“民营企业”阶段,最终,壹基金筹备“上市”,进行“IPO”,李连杰的在中国公益领域的“野心”越来越明显。
徐永光曾表示,壹基金一旦成功注册为公募基金会,壹基金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民办的公募慈善基金会,为政府的公募基金会向民间转型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曾经,“壹基金”只是个“计划”,甚至都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2005年和2006年的两年,李连杰到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基金会去学习公益知识。2006年年底,学成归国的李连杰用他在美国的基金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合作,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
直到2007年4月19日,“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在北京才正式启动,它是中国红十字总会架构下独立运作的慈善计划和专案,并无法人资格。在这种情况下,壹基金无法聘请员工,为员工开薪水,上保险,没有自己的独立账户和公章,也就无法和公司签约合作。
当时李连杰对“壹基金计划”的主要工作定位在“向有心灵;心理创伤的青少年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向在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中遭受创伤的人士提供尽可能的人道援助”方面。媒体猜测,李连杰对于壹基金的这种定位是从他本人的私人情感出发:印度洋海啸中,李连杰一家四口逃生的经历,给他的小女儿带来了心理阴影,很长时间不敢看到水。
有人说李连杰身上具有很务实的企业家的精神,会根据需求调整机构的定位,而不是固执己见。很快,李连杰认识到了对壹基金这种定位的局限性,在马云的建议下,开始调整壹基金的定位。
2008年初,在马云的召集下开了个在李连杰看来,其作用不亚于遵义会议之于共产党重要作用的“海南会议”:李连杰接受马云的建议,调整壹基金定位,准备将壹基金打造成公益领域的平台。在这年举行的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李连杰宣布了壹基金的新定位。
随之,壹基金在公益圈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已经举办了两年的“壹基金典范工程”项目对于优秀NGO的资助。壹基金平台化的运作模式,大有改变慈善领域现有版图之势。李连杰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唱响”公募基金会
随着募集的善款越来越多,有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作为壹基金的执行机构成为迫切之需。在2008年10月,非公募基金会——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注册成立。李连杰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经过多方论证后,中国这样的一个国情下,就需要成立一个私募的主体。现在壹基金只能走成立一个私募基金会,这样一条“曲线救国”之路。
从目前看来,李连杰已经不再满足于壹基金所选择的走“非公募基金会”这条折衷路。据了解,“壹基金公募基金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去年的11月17日,第一次理事会已经在万豪酒店召开。
“谁不想成立公募基金会来动员社会的资源,动员社会公众来捐款啊。”一位NGO的负责人表示,李连杰成立公募基金会的“野心”是很容易理解的,几乎所有的公益机构都梦想着能有公开募款资格的一天。
“李连杰是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明星人物。他在那个受压抑的体制下被国家培养出来,后来走出国门,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明星。他明白他能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当时政府的培养,但他也深知中国体制一些问题所在,所以他要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这样解读李连杰停不下在中国公益领域的步伐,并且“野心”越来越大的原因,
这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李连杰一开始就为壹基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认识到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慈善资源,号召每人每月捐1块钱,但是感觉李连杰并没有将这点坚持下去,而是太依赖于大企业家的力量,而大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往往是靠不住的。“不能否认李连杰对公益的良苦用心,但是壹基金现在的运作绝对有明星圈子的一种商业运作成分。李连杰需要提升自己的人气和公众形象,很多企业家也需要‘借花献佛’,希望通过李连杰的壹基金,来实现自己的公益理想,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期望,多种因素掺杂在一起,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李连杰现象’。”
从壹基金2007年和2008年所筹集的资金的比例来看,来自企业的捐款都占了80%左右,来自公众的捐款则都占了20%左右,这个比例与我国整个募捐市场来自企业和公众捐款的比例相一致,这也就意味着,壹基金离李连杰的“每人每月最少捐一元,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的理念的真正实现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然,李连杰在公益领域的野心,及目前对于壹基金公募基金会的谋划,还是让我们有了期待。